最早關於北江湞陽峽的黑白影像,攝於19世紀晚期。 上世紀80年代, 北江湞陽峽,京廣鐵路上的列車穿過隧道。 今天的北江湞陽峽,昔日的鐵路已修成公路。
  從19世紀英國攝影師所拍照片到本報記者拍攝
  三張照片定格歷史見證北江湞陽峽的滄桑巨變
  文\圖 記者曹菁
  日前,英德市博物館向社會各界徵集相關歷史文物與資料,有熱心讀者推薦英德連江口鎮百年前湞陽峽舊照與上世紀80年代京廣鐵路在此途經的雄姿,本報記者近日又在同一地點拍得新照,新舊畫面對比,直觀再現了北江之畔的滄桑巨變和人類交通工具的演變史。
  19世紀下半葉:
  山崖危立 亂石擊水
  連江口鎮是英德市的南大門,離廣州115公里,離英德市區25公里,兩千多年來,這裡是舊皇朝兵家必爭之地,武廣客運專線、京廣鐵路、銀英公路(與107國道相接)、北江航道成“川”字形貫穿其間,地理位置在清遠可謂一絕。
  而最早留下連江口名勝——北江湞陽峽(盲仔峽)原始面貌的圖片是一張十九世紀下半葉的黑白照,由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遜當年漫游中國所拍。老照片上,湞陽峽江水悠悠,山崖危立,亂石擊水,給人的印象十分荒涼。
  上世紀80年代:
  京廣鐵路註入無限活力
  而另一張黑白照片,時光機器已帶我們來到了上世紀80年代,湞陽峽右側的小山,一條鐵路線穿山而過,這就是全國的主要鐵路運輸大動脈之一京廣鐵路,古老的連江口向世界敞開了懷抱。
  舊照上熟悉的內燃機車勾起了很多英德老市民對京廣鐵路的溫馨回憶。當年列車經過廣東境內只有樂昌、韶關、曲江、英德、清遠、花都和廣州等幾個市(縣),京廣鐵路在英德境內貫穿南北,曾讓英德人自豪了幾十年。
  有市民還記得,早期的京廣鐵路一直是單線運行,運行速度也比現在慢多了,那時候的客車分快車和慢車,快車中途只停縣級以上的站,如清遠的源潭、花縣的新街,曲江的馬壩等。而慢車則每個小站都停,如英德境內的河頭、莫屋、波羅坑、連江口等,兩個小站之間的運行時間從七八分鐘到十幾分鐘不等,如果坐一趟慢車去廣州,往往要五個小時甚至更久。
  儘管如此,但那個年代的京廣鐵路卻為推動英德地方的經濟發展,加強英德與外界的聯繫,方便英德人民群眾的出行旅游等立下了大功。
  如今:
  繁忙銀英公路挑大梁
  在記者最新拍攝的彩色照片上,同樣是在湞陽峽山腰,原來的鐵路不見了蹤影。因為原來的京廣鐵路改道,取而代之的是繁忙的銀英公路——S253省道。
  據記載,銀英公路1991年修建,是利用在原京廣鐵路的基礎上改造的,原先的鐵路隧道至今作為公路隧道使用。
  湞陽峽:
  兩岸峭壁險峻
  古代交通咽喉
  湞陽峽又名盲仔峽,是北江流經波羅坑至連江口的一段狹窄河道。這裡兩岸高山屹立,峭壁險峻,水勢洶涌,是古代水路交通咽喉,兵家防犯要地。此峽最窄處僅80餘米左右,浩蕩的江水被其收束於懷抱,古時行舟至此,需拉縴方能通過,故江岸的峭壁上留下了20條清晰可辨的纖石痕,印證著此處昔日的艱險。千百年來,張九齡、楊萬里、袁枚等無數文人騷客過峽都曾贊其險峻奇美。
  湞陽峽雖然山壁高聳,水流湍急,但仍是歷代韶關至廣州的水路交通要道。如今,這段承載著厚重歷史的道路已成為北江最美又最繁忙的公路運輸線。
  背後的故事:
  英國攝影師北江行
  留湞陽峽最早影像
  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遜1870年廣東北江之行所攝的照片中,留下了有關湞陽峽最早的珍貴影像。今天看來,由於下游不遠處飛來峽水利樞紐的建設,蓄水成庫,現在這裡的水位比舊照中高了很多。
  當年,湯姆遜的船來到了連江與北江交匯的地方——連江口。從這裡到上游的波羅坑,又是一條20里長的峽谷,叫湞陽峽,也叫盲仔峽。在江口咀與北江左岸之間,如今有一座盲公橋溝通兩岸,而當年卻只有渡船。
  湯姆遜說:“盲人渡是河上一個較大的渡口,這裡兩岸陡峭的石壁被飄動的薄霧半掩著,仿佛濃重的雲堆被山峰劈成許許多多的碎片。此時的天氣寒冷而多雨,但陽光不時穿過雲層,驅走黑暗。”湯姆遜在峽谷兩端,也是峽谷最狹窄的兩個地方都拍了照片。他一路上遇到北江上許多南來北往的船隻,對船民的生活逐漸有所瞭解。  (原標題:三圖看百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f82vfdg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